【姚海濤】龍與天道、人性——孔子、聊包養經驗荀子對龍文明的拓展

作者:

分類:

龍與天道、人性

——孔子、荀子對龍文明的拓展

作者:姚海濤(青島城市學院)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

          原載于《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玄月廿一日癸丑

          耶穌2020年11月6日

 

摘要:作為中華文明主要組成的龍文明在孔子、荀子那里實現了嚴重理論躍遷,充足展現出了多層次“龍”的思惟視界。這一嚴重變化的文明佈景是先秦諸子爭鳴這一感性時代的照臨。孔子、荀子在龍的具體抽像方面并無建樹,其重要貢獻在龍與天道、人性的理論貫通與文明塑造方面。其對龍文明的新推包養一個月價錢拓重要體現在龍德與天道方面,具體闡發了龍之德的三個方面,即神圣之德、奧妙之德與正人之德。龍德與人性中蘊含包養甜心了龍之善惡,以龍喻正人、圣人、君主,龍與人間社會之禮三個層面。

 

關鍵詞:孔子;荀子;龍;天道;人性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龍在中國人看來真乃“生成神物”。我們也一向以“龍的子孫”“龍的傳人”為榮。作為華夏圖騰、文明符號與精力崇奉,龍早已內化為平易近族基因,流淌在華族血液之中。可見,龍之于中華平易近族有著非同尋常的文明意義。先秦儒家論龍雖未幾,但在龍文明發展史中有其特別性位置。在商周甲骨文中就有“見龍”“祭龍”“狩龍”“獲龍”的記載。出土商周青銅器的龍形紋飾可以明白地表白前諸子時代遠古圖騰崇敬階段的奧秘龍文明。神話時代多元而豐富的龍印記供給了中華龍文明晚期主要的資料來源。但假如僅逗留于此圖騰崇敬階段也決發展不出思惟深入的龍文明。龍文明的重塑與再造必隨著中華文明軸心時代的到來而開啟。隨著先秦諸子及其典籍的出現,也就意味著對神話時代繼承、收拾與創新的感性時代的到來。

 

假如梳理一下先秦諸子所論之“龍”,我們就可以看到龍若何從華夏先平易近的精力圖騰,慢慢進進蒼生日用生涯方方面面的全景圖。當然生物學意義上的真實存在之龍早已為人們包養留言板所“拋棄”。明天我們重要是在文明學意義上談論龍的“真實”存在。在這個意義上,龍既是實體虛擬物也是文明現實物。先秦諸子對龍并未采取“聚焦透視”的方式,僅有不甚集中的偶爾說起,但其所處承上啟下的感性時代及歷史場域,無疑使得這些“散點透視”會在龍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不成包養行情磨滅的一筆。其正處于承上與啟下,繼承與收拾,啟源與架構,詮釋與創新共舉之時。[1]23龍文明也由隱而顯、因彰而明。從而也構成了龍文明研討中不成缺掉的一環,不成輕忽的一域。

 

龍抽像伴隨著軸心時代“哲學衝破”的感性之光,沉潛很久、靈光爆破、驀然盛放、具體而微。原始龍文明母體與新龍文明之子之間的舊的臍帶已然斷裂,其所輸送的“養料”已遠遠不克不及滿足中國文明所需求。加之新的文明要脫離原始母體獨立自存,要自我成長、自我發展、自我壯年夜。這一時期以儒家孔子論龍最較為集中,也較為系統。

 

孔子論龍重要集中在帛書《二三子問》中的龍德論,還散見于《孔子家語》的篇章之中。其最凸起地體現在感性視域的開啟帶來的宗教性與神圣性的消解與祛魅以及人文價值感性詮釋視域的彰顯。具體言之,龍成為天然天道與社會人性的載體,從天然之物向社會之物轉化與融通,并實現了天道與人性并重、合一的理論推拓。

 

天人關系是先秦百家爭鳴的主要論題,往往聯結著天然與人、客觀世界與主體世界等諸多復雜關系。就此中人與天然的關系而言,龍作為天然之物與人又有何關系?其文明形態若何?若論及天道,儒家典籍《周易》當仁不讓地是一部法天道以開人文之巨著。易道實蘊涵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且龍與易的關系在此書中得以開顯。孔子雖在暮年才接觸到《周易》,但其在易學史上卻做出了宏大貢獻。孔子之于易的貢獻在于將單一卜筮效能之易向人文價值感性多重理論視域與意蘊之易的轉向上。先秦諸子中也只要孔子將龍與天道相契接,發展出了龍德與天道學說。

 

一、龍與天道

 

(一)龍之為物:龍抽像

 

學界關于龍抽像來源的爭議尤多,這緣于中國龍抽像來源的多元性、多樣化特點。包養甜心從最早的南方遼寧查海遺址的石擺龍到紅山文明玉豬龍、三星他拉玉龍、凌家灘玉龍、陶寺彩繪龍、長江中游地區晚期龍、二里頭文明的龍遺存,凡此種種,紛歧而足。龍遺存抽像反應了晚期中國龍的雛形及其演變歷程。由是也構成了貫穿中華文明史胸無點墨、蔚為壯觀的龍文明。學界對與龍相包養價格關的原型動物及其衍生物的相關研討,爬梳、厘清分類對于傳承龍文明具有主要意義。研討者有這樣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認為,龍是先平易近臆想、臆造而產生,純屬子虛烏有之物,是晚期先平易近神話世界觀的體現。另一種則認為,龍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是在某種原型動物基礎之上由先平易近創造出來的虛構與現實共生之物。針對龍的原型動物,學界又有分歧的見解。由于龍與蛇、魚、龜的差異與相通性,學界年夜致認為龍的原型動物能夠是蛇、蜥蜴、鱷魚等。

 

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龍字的身影,先秦文獻中龍字更是常見。如丁山認為,“《左傳》謂孔甲豢龍、食龍、御龍,龍則牛馬同科。龍者,蛇也。”[2]76《孔子家語》談及龍的抽像如下:“竭澤而漁,則蛟龍不處其淵。”[3]265“水之怪,龍、罔象”[3]194。“鱗蟲三百有六十,而龍為之長;倮蟲三百有六十,而人為之長。”[3]304將龍稱之為“包養網站水之怪”,將鳳、麟、龜、龍、人并列,其分別為羽蟲、毛蟲、甲蟲、鱗蟲、倮蟲動物之長,體現了六合造物之精妙。《孟子》出現“蛇龍”連用之語。《荀子》中有“川淵者,龍魚之居也。”[4]255“積水成淵,蛟龍生焉。”[4]7“螭龍為蝘蜓”[4]466《韓非子》中也有“龍之為蟲也。”[5]94由此可以看出先秦諸子對龍抽像的懂得。先秦孔子、荀子、孟子、韓非對龍之為物的基礎認知既呈現出復雜性又呈現出某種分歧性。龍與蛟、蛇、魚、蟲、蝘蜓之間具無形象的關聯性,是一種形態復雜的水生動物。但龍又是比蛇、魚、蟲、蝘蜓更高級的生物。假如從其內在形態來看,龍為鱗蟲之長,后世構成了“龍有九似”之說: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后世“九似”中的“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在這里已初步具備。從龍的種類來看,由于古籍中的說法紛歧甚至出現相互牴觸的情況,所以構成了龐年夜復雜的龍類群。后世中所說的好比有鱗之蛟龍,有翼之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之說在這里已顯雛形。這為后人研討龍的動物學原型供給了資料支撐與文獻依據。同時也可看到龍與水、龍與雨之間的自然聯系,為龍行云做雨專屬效能確立以及后世龍王的出現供給了依據。

 

(二)龍德與天道

 

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中與龍高度相關的卦為乾卦、坤卦與震卦。乾卦關于龍的論述最為充足。其六爻爻辭中大批以龍顯發易道,以龍所處的地位以喻爻包養網單次位、時位。坤卦中有“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6]13說卦傳中有“震包養條件為雷,為龍,為玄黃……其究為健,為蕃鮮。”[6]261帛書周易《二三子問》中保存了孔子論龍德的豐富資料。他將龍德與易道結合起來,創立了視角獨特的龍文明詮釋范式。孔子在解釋何故《易》中屢稱于龍時,年夜談龍之德。《乾·白話》中在解釋“潛龍勿用”時,第一次提到“龍德”一語。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豹隱無悶,不見是而無悶。”[6]3孔子在《二三子問》中包養犯法嗎以天人合一的宏闊文明視域,將龍德與神圣之德、神妙之化以及正人的品德屬性樹立起了親密而恰當的理論關聯。他接連發出了三個“龍年夜矣”之贊嘆,展現了精當、恰切而又奧妙的巨大文明蘊示。其具體內容剖析如下:

 

第一,“龍刑叚,賓于帝,伣神圣之德也包養一個月。高貴行虖星斗日月而不晀,能陽也;下綸窮深之而不沫,能陰也。上則風雨奉之,下綸則有天□□□。窮乎深,則魚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從。陵處,則雷神養之包養行情,風雨辟鄉,鳥獸弗干。”[7]15上古之時,龍與原始宗教親密聯系、緊密結合,構成了奧秘而龐雜的龍文明。孔子此論所體現的恰是龍能陰能陽、能上能下、能率水流之物亦能率鳥獸,涵具無所不載的神圣之德。這與乾卦爻辭中龍所蘊示之爻位及卦象蘊涵之“天”的剛健義正相吻合。《乾·彖》中的“時乘六龍,以御天”[6]2之說亦可構成互證。孔子已經超脫了純粹的神異化視角,而走向了龍的哲學化與人文明詮釋路線。

 

孔子也曾說過“麟鳳龜龍謂之四靈。”[3]377《管子》云:“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年夜則躲于全國,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進于深泉,變化無日,高低無時,謂之神。”[8]215《管子》中的龍與黃、青、赤、白、黑五色樹立了奧秘聯系。龍為四靈之一,能年夜能小,能隱能顯,能屈能伸,能呵氣成云,能行云做雨,能變水變火。龍還能隨季節不斷更化。春分時飛龍在天,秋分時又潛龍在淵。《墨子·貴義》云:“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以本日殺黑龍于南方,而師長教師之色黑,不成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包養網比較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以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邊,以庚辛殺白龍于東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南方,若用子之言,則是禁全國之行者也。是圍心而虛全國也,子之言不成用也。’”[9]429在這里,墨子從功利視角與“日者”(卜卦人)進行了辯論,凸顯其感性主義立場,說明卜卦并準確,因其分歧常理。但顯見四方與青、白、赤、黑四色的對應關系。這為漢之后出現依靠于道家文明之龍以及與釋教文明宗教譜系意義相連之龍文明做了必定的理論鋪墊。

 

第二,“龍既能云變,包養sd有能蛇變,有能魚變,飛鳥?3?1蟲唯所欲化,而不掉本形,神能之至也。□□□□□□□□□□□焉,有弗能察也。知者不克不及察亓變,辨者不克不及審亓美,至巧不克不及贏其文,明目弗能察視也。□非焉,化?3?1蟲,神女大生包養俱樂部貴之容也,全國之貴物也。”[7]15此處所體現的是龍的奧妙之化,能隨心所欲地變成云、蛇、魚、鳥、蟲等。這與上古龍的傳說一脈相承,將龍的奧秘變化進行了收拾,也為后來龍原型包養一個月的探討供給了相關根據。

 

第三,“龍之馴德也,曰利見□□□易□□和,爵之曰正人。戒事敬命,精白柔和,而不諱賢,爵之曰夫子。或年夜或小,亓方一也,至周也,而名之曰正人。”[7]15此處所體現的是龍“無爵而貴”,謙卑與尊貴共存,顯示出了正人、夫子之德。并且涵具了“戒事敬命”的憂患意識與因時而變的時義意識。這與乾卦中九三爻中的“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的正人品德若合符節,也為龍德與人間之道的買通開辟了途徑,成為以龍喻人的先聲。

 

孔子之所以對龍保有持續的理論熱情,并將“龍”哲理化詮釋為龍德至論,將龍德與六合之道聯系為整體,這與其天人合一包養站長的理論視域是分不開的。孔子將龍德與六合陰陽變化、龍的神化效能、變化之時義、憂患意識等方面親密聯結,實為非常明達的言論。

 

二、龍與人性

 

人性是我國現代哲學中與“天道”相對的概念。人間社會是先秦天人關系的現實歸宿,也是先秦儒家政管理論的指向地點。就龍這一物象而言,先秦儒家使其安頓于人性之中,指向人間社會之禮。龍何故可與人相喻與相通,又若何朗顯于社會?龍的傳人的思惟淵源與龍的人文現實化路徑就蘊含于此中。

 

儒家孔子鼎力倡導“仁”的學說,德性理所當然地成為其理論包養ptt重心與學術支點。帛書《二三子問》中孔子對龍之德的大批詮釋顯發其德性學說的一貫性。其關于龍德的闡釋中已涵具了將龍從天道視域轉向人間德性論域的向度。先秦儒家另一位年夜儒荀子在其著作中,保存了豐富的龍與人間社會之禮的原始資料。

 

(一)龍之善惡

 

現在的龍文明研討普通將中東方龍認為分別寓褒貶善惡之兩面。中西文明視域中的龍是兩種完整分歧的文明存在。中西文明中的龍雖能夠同源于某種動物,同屬于人為虛擬物,但對龍的懂得可謂年夜相徑庭,有天壤之別。東方文明中的龍是邪惡氣力的代表,完整是貶義;而中國文明中的龍則是正義氣力的化身,象征權威、神圣、尊嚴、吉利、幸福,完整是褒義。

 

殊不知,先秦時期的中國龍也有善惡之別。也就是說,中國龍也有善龍、惡龍之分。若有女媧殺黑龍之傳說。女媧所殺之黑龍當為惡龍。《墨子》中也有黑龍被帝所殺之說。《莊子》中出現了屠龍之術,龍成為可屠之一物,無疑說明了有惡龍存在。再如《韓非子》中出現了能殺人之龍,其龍抽像與其法家的嚴苛與專斷何其類似。沿著龍的善惡與人道歸屬相聯系的路徑,就可以開啟以龍喻人的視界。

 

(二)以龍包養網單次喻正人、圣人、君主

 

年齡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以龍喻人的記載。[1]70由御龍、祀龍到以龍喻人,這是一個極年夜的理論轉變。由平易近族圖騰下貫到平易近族精力的代表,再到人中翹楚。龍的不成捉摸、變化多端、能年夜能小、顯隱無常等特徵與人才異乎尋常的特點具有相包養故事類相通性。《周易》乾卦中六爻爻辭中,僅九三爻“正人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6]1,沒有出現“龍”,甚是希奇。其實這是一種“互文見義”的修辭法,乾卦爻辭中的龍也就是物象化的正人,九三爻中的正人也就是人格化的龍。[7]所以這可以說是以龍喻人最早文獻記錄。

 

此處,《莊子·天運》與《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還配合包養網推薦記錄了孔子在問禮于老子之后與門生的一段出色評論老子的出色妙喻。他感歎道:“至于龍吾不克不及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本日見老子,其猶龍邪!”[10]394。將龍的“不克不及知”之特徵與“乘風云而上天”的神奇與老子這位先秦愚人的妙理玄思買通、聯結、類比,從而認定二者相類包養軟體,于是乎孔子發出了“老子猶龍”的千古一嘆。這一嘆便正式開啟了以龍喻人之說。孔子除了以龍喻不世出之圣人老子,在《二三子問》中他還以龍喻正人、夫子。之所以會出現以龍喻包養意思人中翹楚的意象并在先秦諸子那里大批出現,緣由年夜約是時為中國思惟的黃金時代,在這樣一個特別時代里,思惟異常不受拘束,學術異常開放,結果異常碩年夜。到后來的帝國時代,龍成為帝王專有之物,以龍喻正人便難得一見了。

 

以龍蛇喻君臣關系在《史記·晉世家》中有記述。雖是《史記》中所記,但反應的卻是先秦時期的思惟。“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進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10]248反應的是介之推與晉國國君重耳之事。從中不難看出王權崇敬的初步表達。另《韓非子·說難》中提到“夫龍……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5]94君主也有逆鱗,進說者能不觸動君主的逆鱗,就差未幾了。《韓非子·難勢》中記載慎子的話說:“飛龍乘云,騰蛇游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蟻同矣,則掉其所乘也。”[5]385此話將龍與蛇區分,飛龍乘云飛行,騰蛇乘霧游動,但是一旦云開霧散,它們不免難免就跟蚯蚓、螞蟻—樣了,因為它們掉往了騰空飛行的憑借。以龍喻人是以物喻人的延長。以龍喻帝王之說的出現,為后世成為專屬于帝王開啟了關鍵門戶。此種比方使得君臣既有了高下貴賤之別,同時也可以看到二者之間的輔佐聯系以及君臣易位的能夠通道。反應在平易近間傳說中,蛇經過修煉可以變為龍,龍也能夠因為過錯被貶為蛇。

 

可見,在先秦典籍中,龍已經與帝王聯系在一路了,也出現了大批古帝王御龍而飛的描寫。如顓頊乘龍四至,黃帝乘龍順六合之德,帝嚳以時乘龍,只在春天與炎天才可以乘龍。后來龍到了漢代,逐漸成為帝王專屬。由于天子壟斷了龍,龍也就成了專屬于皇家的帝王權威之sd包養龍。可是在平易近間人們對于龍的崇奉及其應用卻從未斷絕,又出現了布衣之龍。

 

(三)龍與人間社會之禮

 

孔子與荀子均觸及到龍與人間社會之禮這一層,其對龍文明的推拓在龍與人性方面多有表現。如孔子提到了堯命“伯夷典禮,夔、龍典樂,”[3]280夔與龍都是堯舜時的樂官,闡發了龍作為職官之名而存在。他還談到,在皇帝郊外祭天時,要用到“龍章”,因為“龍章而設以日月,所以法天也。”[3]341龍章指旗幟上繪有龍形圖案,已成為禮的載體物。禮制講究貴賤等級的分歧,既不豐厚,也不降等,以此維系情感,進而可以做到安不忘危、警戒憂患。所以會出現“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掫,龜龍在宮沼,其余鳥獸及卵胎,皆可俯而窺也。”[3]383的盛況,是因為先王能夠遵守禮制以達到義,誠信以達到順的緣故。龍與人間社會之禮的內在關聯就樹立起來了。

 

別的,年齡戰國時代龍紋銅鏡的大批出現可以看出龍已經跨越了祭奠對象、禮器的固有藩籬,不再是溝通人神關系之物而是出包養心得現在人倫日用的實用鏡子下面,寫就了龍的圖騰物化新篇章,成為與人自己聯系加倍直接也加倍緊密的文明器物。具象性、藝術性龍的出現無疑背后埋躲著思惟與包養心得文明本源。這些文明本源通過文本解讀、繪畫解讀,實現文本與繪畫的溝通,理論與實踐對接,就能闡明龍文明軌跡。如學界廣泛認為,西漢馬王堆漢墓帛畫龍基礎確立了中國龍的抽像。后代龍抽像與帛畫龍是一脈相承的。而先秦諸子與漢代之間時間上接近性,也必定會對西漢龍抽像的塑造有直接而深入的影響。

 

荀子治國理政理念就是禮治主義。他也以隆禮、重法、尚術的禮法術合一之理論形態完成了對先秦諸子爭鳴的批評與熔鑄,實為集百家年夜成之年夜儒。禮治主義也不是一空頭的理論,要貫徹到人間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這一過程中龍文明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存在?觀《荀子》一書,其論龍并未幾,但還是能夠了了地看到龍的禮儀型固化。禮義之龍是荀子對于龍文明的一年夜貢獻。龍成為禮的飾物與載體。禮的主要效能就是別。禮別異的效能。“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4]338荀子之龍也不成防止地成為詮釋禮的載體,也體現出了荀子質實、感性的思惟特點。禮及其象征意義的保存也成為荀子論龍的重點。以龍解禮、釋禮,實現了龍的原始奧秘權威的現實禮儀轉化。龍的禮儀化在遠古時期的祭奠之禮中便有體現,如紅山文明時期的玉豬龍;在喪祭之禮中也有相關表達,如濮陽蚌塑龍。《荀子》保存了龍禮儀化的文獻學依據。通過對這些鮮活資料的解讀,無疑可以更細致化地看到龍之于人間社會之禮的參與。

 

荀子禮義之龍分飾于人間社會的方方面面,貫穿了人的從生到逝世的整個過程之中。如龍在增添君王之氣方面有凸起表現。“龍旗九斿,所以養信也;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4]338-339龍旗上有九條飄帶是包養ptt用來保養成分的信號;盟主車上畫著龍,用來保養威包養留言板嚴與神氣。如龍在喪禮中也有體現。“珠玉滿體,文繡充棺,黃金充槨,加之以丹矸,重之以曾青,犀象以為樹,瑯玕包養金額包養情婦龍茲、華覲以為實,”[4]330禮與龍一樣具有神圣性與權威性。禮儀視域下的龍,已成為龍幡、龍旗,成為禮儀的裝飾物。這也體現出了由神權而政權,并有與政權相聯合之勢,年夜致開拓出了一條依靠政權而未來能夠被壟斷、專屬的總體趨勢。具體禮儀能夠過時,需求進行因革損益式的改革以適應、回應時代更化,但禮的精力永遠常青。這也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孜孜于禮,矻矻于仁的緣由地點。禮重要是為了將內在包養管道的仁心外顯,以恰當合宜的方法展現“別異”,以實現社會次序的穩定與和諧。

 

先秦儒家孔子與荀子對龍含義的開拓上承傳說時代,下啟漢代,為龍的基礎定型及龍文明做出了主要理論貢獻。龍與天道、人性貫通的新的龍語義轉向開啟了龍文明新通道,也供給了宏大的解釋空間,為后代龍文明的進一個步驟拓展奠基了理論基礎。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其重視龍的權威化、經典化、神圣化、類型化改革。這些理論準備為實現龍從圖騰崇敬到王權崇敬,由王權崇敬到皇權崇敬的天然過渡做了某種意義的文明準備。孔子與荀子對龍文明的新推拓構成了我國蔚為年夜觀、出色紛呈的龍文明中的主要理論,寫就了我國龍文明寶庫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王樹強、馮年夜建.龍文——中國龍文明研討[M].天津:南開年夜學出書社,2012.
 
[2]丁山.現代神話與平易近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語通解[M].濟南:齊魯書社,2013.
 
[4][清]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清]王先慎.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魏]王弼.周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7]張克賓.龍德與易道[J].社包養價格ptt會科學戰線,2012(8).
 
[8]李山.管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
 
[9]孫以楷、甄長松.墨子全譯[M].成都:巴蜀書社,2000.
 
[10]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9.

 

責任編輯:近復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