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地区,十大帮扶产业蓬勃兴起_中查包養網国网

作者:

分類:

编者按: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设立5年过渡期,推动广大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据统计,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主要集中在草食畜牧、水果、蔬菜、粮油、中药材、生猪、茶叶、食用菌、禽类和薯类十大产业。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第4年,帮扶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新进展?今日起,本报推出“聚焦脱贫地区十大帮扶主导产业”系列报道,集中展现每个产业取得的成就,分析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需要补齐的短板,探讨下一步发展方向。

在脱贫地区类型多样的帮扶产业中,什么产业影响力最大、带动范围最广、助农增收效果最突出?

是在青藏高原上徜徉的牦牛,还是石漠化的大石山区里,土生土长的黑山羊?

是三峡库区甜美多汁的脐橙,还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高挂枝头红彤彤的大枣?

是横断山脉氤氲雾气中出产的茶叶,还是茂密的松树林下,茁壮成长的三七?

脱贫攻坚时期,中西部22个省(区、市)832个脱贫县,绝大部分都培育了2-3个特色鲜明的帮扶主导产业。

“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在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各地对脱贫地区帮扶主导产业重新进行梳理,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使产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更加明晰。据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截至目前,832个脱贫县都确定了若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帮扶主导产业,涉及瓜果蔬菜、特色畜牧、特色粮经作物、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休闲农业等6大类2包養網7小类。从产业覆盖面、带动人数和带动效果来看,在27小类中,草食畜牧、水果、包養網 花園蔬菜、粮油、中药材、生猪、茶叶、食用菌、禽类、薯类位列前十,堪称脱贫地区十大帮扶主导产业(以下简称“十大产业”)。

梳理近两年来“十大产业”的发展轨迹,深切感受到,在顶层设计下,脱贫攻坚时期播下的星星之火,正迸发出旺盛的生命脉动,不仅成为推动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更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脱贫地区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集群效应凸显,竞争力明显增强——

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正在茁壮成长

“十大产业”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从整体规模看,2023年,脱贫地区“十大产业”共涉及760个脱贫县,占脱贫县总数的91.34%;产值达1.52万亿元,占脱贫地区主导产业总产值的89.4%,带动脱贫人口数2480万人,占脱贫县帮扶产业带动脱贫人口总数(2882万人)的86.1%。

“十大产业”在规模上占据绝对优势,带动脱贫人口数量众多,帮扶增收的能力也可圈可点。它们之所以能被脱贫群众广泛肯定和接纳,既是脱贫地区相近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外在体现,也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包養網心得手”的作用下,各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必然之举。

在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的生产车间内,一个三层环型自动化茶砖生产线上,数台智能机械臂在进行联装作业。2019年起,安化县着力打造黑茶5G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安化黑茶全产业链基本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转型升级不断加速,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安化黑茶综合产值达252亿元,税收达2亿元。

湖南安化县黑茶、河北唐县肉羊、四川苍溪县猕猴桃……全国已有84个脱贫地区帮扶主导产业产值在50亿元以上。据统计,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帮扶主导产业,蔬菜涉及85个县,草食畜牧81个县,水果79个县,茶叶76个县,生猪64个县;产值5亿元以上的帮扶主导产业,草食畜牧涉及148个县,水果128个县,蔬菜128个县,茶叶103个县,生猪99个县。在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凸显。

延安洛川苹果、安徽砀山黄桃、陕西富平尖柿、河南信阳毛尖……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涌现,奏响脱贫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从品种、品质再到品牌,都有了明显的优化提升,脱贫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驱动的转换升级是关键,要从过去主要依靠帮扶资源投入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形成自身造血功能的创新驱动。十大产业正以锐不可挡的势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

全链条拓展延伸,全要素补齐短板——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框架下长期支持和培育

去年,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村民宋秀银家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家里种了13亩夏橙,地头的收购价起步就是2元/斤。在当地,夏橙的亩产为5000-8000斤,平均每斤成本0.7元,今年收入十来万元不成问题。

宋秀银家的夏橙会去往哪里?也许会进入城市奶茶店,成为一杯鲜榨橙汁,也许会被酿成脐橙酒、脐橙醋,也许会被加工成脐橙饼等小零食。当地争取产业链项目资金1550万元,用于提升特优产业的加工、仓储和品牌建设。目前已培育脐橙精选及数字化加工企业78家、深加工龙头企业5家,开发出的脐橙精深加工产品有100多个。依托漫山的脐橙果园,乡村游方兴未艾,楚韵橙香小镇、脐橙离地运动小镇各具特色,屈原故里秭归脐橙乡村游线路入选农业农村部150条精品旅游线路。如今,秭归县的柑橘种植面积40万亩,综合产值接近200亿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大多数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包養網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蝶变。对于“从有到优”的探索者来说,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弱、抗风险能力不强,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欠账较多,一些帮扶产业对外部力量的依赖性较大,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坎。

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采取有利于补短板、强基础、利长远的政策措施,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包養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在顶层设计上,以《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为引领,《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新政策密集出台,覆盖强化财政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完善用地政策、加强项目管理等各类产业扶持政策。

在具体实施中,各级衔接资金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新一批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到位,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机制深化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开展……这些支持举措,纵向包含了产前、产中、产后,横向覆盖了财政支持、金融帮扶、消费帮扶、社会帮扶等方方面面,将政府、社会、市场以及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拧成了一股绳。

政策利好层层释放,让“十大产业”如虎添翼,跑出了“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加速度,稳住了脱贫群众奔向富裕生活的自信心。

聚焦生产基地、产品加工、营销流通等重点工作,紧盯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科技服务、人才培训、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推动帮扶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才能把更多的产业增值留在当地,把更多的就业机会留给农民。

“我们观察到,目前,‘十大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初显活力。”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产销对接机制也更加顺畅。在延续和优化脱贫攻坚期各项消费帮扶举措的基础上,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平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与“十大产业”建立起精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特别是电商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新通路。2023年,“十大产业”累计销售额达1.45万亿元,其中电商销售额达1686亿元。

该负责人坦言,“十大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总产值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电商销售额占销售额总量的比例也低于全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这反映出‘十大产业’虽然集中度高,但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业加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营销能力建设、品牌形象打造等方面,仍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决策部署,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资源向脱贫地区汇聚,小农户深深嵌入产业链中——

为脱贫群众增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贵州省印江县木黄镇,位于梵净山西麓,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边,凤仪村因为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梵天菌业”)的到来,走上食用菌产业农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占地600多亩的生态智慧农场中,黑木耳食用菌棒整齐地伫立着。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李玉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梵天菌业成功选育出适应当地环境、可稳定高产的菌种。在农场中长期务工的村民就有21人,村民在基地学会技术后,自己也成了种植食用菌的能手。

有了科技支撑,小农户就能快速步入现代农业的轨道。近两年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产业科技先锋队等深入脱贫地区,开展科技帮扶;产业技术专家组、农技特聘员、产业技术顾问等制度,为“十大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大力开展人才培训,脱贫群众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能,产业发展带头人的队伍不断壮大。

在政策的牵引下,向“十大产业”倾斜的不仅是科技服务,还有金融资金、社会资本、信息资源,最重要的是各类人才奔赴产业一线。

2021年4月15日,原任职于中央编办综合局财务处的冯立学驱车向北,奔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朝阳镇补龙湾村,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

“壮大肉羊产业,品种更新换代是根本之策。优质品种的小羊羔,每只能多卖200多元,能帮助村民增收不少。”冯立学积极引进“萨福克”新品种,2021年,中央编办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2022年中央编办又投入20万元,协调北京市东城区京蒙帮扶资金12万元,用于购买品种羊。为了引导农民接受新品种,村集体经济“先行先试”,发展肉羊养殖,目前已累计收益6万多元。这笔钱被用来保障村民日常饮水,过去每人35元的水费,现在都由村集体收入来“埋单”。

有了“领头羊”,“十大产业”就能走得蹄疾步稳。随着政府、社会的各类帮扶力量深入脱贫地区,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伍”也在基层的土壤中萌发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特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成长起来,农村电商户、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生产经营实用人才活跃在乡野间,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如火如荼。

在“十大产业”的产业链上,共有893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万个农民合作社、15.8万个家庭农场,它们与小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利益联结形式不断健全,脱贫群众加快嵌入产业链条。

成效突出体现在一个点,那就是脱贫人口的收入正在不断上升。据统计,脱贫地区“十大产业”共带动人口数量约9934万人,其中脱贫人口约2480万人,带动脱贫人口人均增收2600多元。

从“十大产业”出发,我们看到中国无数脱贫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蓝图。它们汇聚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之力,书写着奔向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

九万里风鹏正举。让我们充满期待,“十大产业”再创新的辉煌!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